台灣名醫網
您的位置:首頁 > 耳鼻喉科 > 耳鼻喉科在夏商西周的發展

耳鼻喉科在夏商西周的發展

馮醫師2023-08-25271

夏商時期(西元前21世紀一前1046年),人們對耳鼻咽喉口齒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如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耳”“疾言”“貞旨自疾”(“自”,即鼻之意),及“貞病舌”“貞病口”等記載。從文字結構及其意義上看,當時已經知道耳聽聲音、鼻嗅氣味的功能,並有耳鼻咽喉口齒病證的初步記錄。牙齒的疾病也有記載,如“曲”字,即表示牙齒上的窟窿,或牙齒被蛀空有洞,類似後世所稱的齲病,這應該是世界上關於齲齒的最早記載,較之古代埃及、印度、希臘等地的類似記載早數百年至一千年。

西周時期(西元前1046- – 前770年),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已認識到疾病與自然環境和氣候異常變化的密切關係,如禮記:月令》記載的“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認為氣候的異常變化是鼽嚏發病的重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前221年) 是文化的軸心時期,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經典大多出自這一時期,醫藥方面亦不例外,這些經典中記載了不少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防治經驗。如《仙海經》中載有元龜、白鶴等多種防治耳病、喉病的藥物。佐傳僖公二十四年》提出“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這是關於耳聾的最早定義。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伍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籍之一(成書於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前4世紀),其中涉及耳鼻咽喉口齒方面的內容有多處,如聾、耳疆(耳廓凍傷)、鼻脅、鼻抉(鼻損傷)、嗌痛等,還涉及有關耳鼻咽喉口齒的生理、病理和醫方。這一時期產生了系統總結醫學實踐經驗的巨著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它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其中關於耳鼻咽喉口齒方面的論述亦是相當豐富的。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臟的外竅,五臟透過經絡聯繫將五官與全身連為一個整體。如靈樞:五閱五使》指出:“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謂:“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臟腑的病理變化,可循經反映於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如《靈樞.本神》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素問.氣厥論》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頻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內經》 中所記載的耳鼻咽喉口齒病證有多種,並總結了一系列重要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還記載了不少針刺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方法。如靈樞:刺節真邪》謂:“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這是類似咽鼓管自行吹張法的最早記載。《內經》 中的臟腑與官竅相關學說及有關耳鼻咽喉口齒生理病理的論述為後世耳鼻咽喉口齒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對耳、鼻、咽喉、口齒等部位的解剖也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論述,尤其是對咽喉的解剖做了進一步補充。《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載藥365種,其中論及治療耳鼻咽喉口齒疾病的藥物50 餘種,這些藥物大多沿用至今。使記.扁鵲倉公列傳》謂:“(扁鵲)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因此,生活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醫生。